过去3年,中国外贸企业经历了多番起伏,从新冠疫情突发导致的生产线停工、海运价格飙涨,到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海外订单起起落落,外贸企业遍尝酸甜苦辣却仍坚持逆水行舟,为中国外贸的稳中有进作出贡献。
新的一年,中国外贸或将面临更为突出的外需走弱难题,哪些贸易伙伴的市场表现需要我们审慎对待?在拼能力、拼耐力、拼勇气的稳外贸赛道上,外贸企业如何换挡提速突出重围?政府及主管部门又当做好哪些助力工作?国际商报特邀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共同展望中国外贸前路。
专家圆桌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郑玉鸿 网来云商环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广彬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
苏庆义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吕 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卞永祖 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管理现代化》常务副主编
(排名不分先后)
1.日前,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直言,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已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就您了解到的情况,当前外需走弱的程度如何?请对国际经济及贸易整体形势进行分析。
霍建国:从当前国际市场变化情况看,中国出口的主要风险点将集中在欧美市场。虽然美国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激进的加息政策有所收敛,但其经济的突出问题已转向债务和民间消费。欧洲虽然基本度过了能源危机的挑战,但通胀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欧美经济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经济复苏的困难依然不小,需求不足、订单减少将持续一段时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这将给中国扩大对欧美的出口带来一定困难。
此外,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仍十分严重。美国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限制和打压,倡导重要产业链对华脱钩,力图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前不久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提出2023年版本的《中国贸易关系法案》,要求废除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该提案一旦通过,对中美经贸关系破坏性极大。欧盟则有可能从环境和技术标准方面加大对中国贸易投资的限制,中国企业要做好防范准备。
卞永祖:整体看,今年国际经贸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相对优势。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经贸形势会比往年有更多挑战。首先,乌克兰危机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负面影响仍在加深,阻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其次,西方主要国家大多面临高通胀的困扰,随着央行货币政策不断收紧,经济走势不容乐观,甚至会发生危机,居民收入和消费都将受到较大影响。再次,部分国家为了维护霸权地位,一味打压其他国家的发展,不断加大贸易摩擦烈度。最后,由于受到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变化等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经济情况不佳。这些因素或将导致国际贸易外部需求萎缩,给中国外贸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也要看到,中国外贸也有不少利好条件。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大,抗压能力强,上下游供应链相对完整,在全球贸易面临挑战的时候,中国经济优势或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将发掘到更多商机。
郑玉鸿: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外贸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规模再上新台阶,质量稳步提升。不过,由于外需走弱,中国单月进出口同比增速近4个月呈现下滑之势。2023年,外需低迷将给中国外贸带来更大考验。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7%。按照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的判断,1/3的世界经济体都将处于衰退状态。经合组织(OECD)的预测则更加悲观,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只有2.2%。
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黯淡,意味着今年海外需求总量将下降,叠加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等不利因素,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
吕 越:今年1月,中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非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5.9。总体来说,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在收缩区间,外需继续走弱。
世界银行1月10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联合国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同样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1.9%。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意味着海外需求总量大概率会继续走弱,全球贸易增长将放缓,中国外贸或将面临较大压力。
赵广彬:多方面因素叠加下,主要发达国家2023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低于2022年。IMF最近调整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警告世界经济存在下行风险,预计全球经济增长仍将疲软。这意味着中国出口面临外部需求减弱的挑战。
不过,2023年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转机,比如美国通胀缓解、俄乌局势缓和、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活动加速恢复等。如此一来,下半年全球经济的情况可能会好转。全球贸易基本上由供需决定,经济增速会直接反映在贸易领域。
2.在中国的前几大贸易伙伴中,哪些贸易伙伴的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需要外贸企业密切关注、审慎对待?
霍建国:从去年中国外贸的市场结构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2.9%,东盟市场占比为15.5%,欧盟市场占比为13.4%,美国市场占比为12%,合计占中国贸易的70%以上,反映了中国外贸基本盘的客观现实。
今年,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市场表现值得期待,两大市场基本可以保持增长态势,需求活跃,订单波动不大,只要中国企业继续深耕细作,相信会有较好的回报。中国要高度重视RCEP市场的开拓力度,尤其要处理好中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市场的关系。总体看,中国与上述国家的民间贸易动能和潜力依然较大,企业应继续大胆开拓上述市场,主动扩大出口,有可能成为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
欧美市场相对复杂一些,受双边关系影响较大,但贸易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企业如能把握住市场机遇,巩固同客户的友好关系,实现同欧洲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值得期待。
赵广彬:今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得更加明显,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均不乐观。俄乌局势不明、能源价格高企以及通货膨胀给欧盟经济造成了很大困扰,同时欧洲多个国家民众罢工不断,可能进一步影响当地经济增长。美国的主要问题则依然是通货膨胀。
不过,欧盟、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很多是刚性需求,即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仍可能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增量”可能乏力,但是“存量”依然可观,企业须好好把握。
卞永祖:美国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但随着美国在科技、贸易等领域越来越多地打压中国,中国企业开拓美国市场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企业要密切关注美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欧盟以及日韩等也在不同程度地试图以国家安全名义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甚至增加贸易壁垒。当然,上述国家不可能与中国完全“脱钩”,中国企业在密切关注上述国家政策变化的同时,依然要积极开拓其市场。
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很快,这些国家大部分与中国保持着良好关系,面临着同样的发展任务,经济互补性也较强,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在这些国家中寻找商机、拓展市场。不过,部分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困难,中国企业在挑选贸易伙伴、签订合同等方面也要审慎。
吕 越:2022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保持增长,其中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但同比增速相对最小,为1.2%。东盟作为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增速达到17.7%,这意味着随着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RCEP的生效实施,未来东盟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或将逐渐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呈现“一低三高”态势,即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未来美国和欧盟市场出口增量空间有限,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可能会逐渐削弱。
苏庆义:今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放缓,发达经济体2023年增速相比2022年或将下降1.5个百分点,美国和欧元区分别下降0.6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郑玉鸿:总体而言,全球性需求萎缩的波及方,首当其冲就是东盟,当地的部分生产型企业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减少对中国产业链的订单需求。
3.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岁末年初,多地政府部门带领企业奔赴海外抢订单,收到实打实的成效。着眼全年,在外贸发展依然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请您为外贸企业更好开展业务支招。
霍建国: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看,市场需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竞争将更为激烈,外贸企业面临着巩固市场份额的艰巨任务,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企业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中国正面临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总体来看,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优于东南亚国家,去年中国生产的箱包、鞋类、玩具及家用小电器等实现了稳定增长,企业今年要继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巩固好同客户的关系。在中国防疫政策调整优化的背景下,外贸企业要主动接触客户,建立互访机制,巩固提升友好关系,稳定贸易发展的基础。
郑玉鸿:对于企业而言,一是降本增效。以做标准化、批量化的贴牌产品为主的企业,建议先追求性价比,利用产业链优势放大成本优势,继而占领市场。二是海外建厂。以出口欧美市场为主的传统外贸工厂可在东南亚或者拉美地区建厂,尽量规避加征关税或国际冲突带来的影响。三是现货营销。企业可尝试做一些更新换代速度较慢的标准化产品,并采取现货库存的模式,围绕目标市场在国内仓或海外仓设置库存,将其余的精力投入到营销端上。四是引入资本。实力和资本雄厚的企业可考虑引入更多资本,对产品品牌做全面塑造,以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五是国际化建设。做海外品牌的企业要注重国际化和本土化两手抓,积极引进优质海外人才,特别是在产品设计开发、市场推广和营销方面的人才,先从局部入手打磨产品,再向外延伸产品线。切忌在没有打好上述基础的情况下同时发展多条产品线和多个市场,欲速则不达。
卞永祖:首先,企业高管要尽量走出去,加强海外市场调研。疫情发生三年来,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很大,详细调研方能作出准确判断。其次,要多了解国际规则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密切与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再次,要关注外汇等风险,积极利用境外金融资源。最后,企业要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信心。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开展外贸的过程中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变。
吕 越:第一,持续提高创新研发能力。通过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及零部件的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身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第二,顺应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挖掘贸易潜力,用好跨境电商进出口退换货等便利措施,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零售,扩大产品进出口规模。第三,拓展多元化进出口渠道。充分利用RCEP、共建“一带一路”等政策红利,借助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平台深挖区域贸易合作潜能。
赵广彬: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外贸强则实体经济强,两者缺一不可,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外贸可从多个层面入手,例如借助中国数字经济和电商成功经验,面向发展中国家打造全球电商平台,让东南亚、南亚、中东、拉丁美洲的消费者在手机端能够更加顺畅便捷地购买中国商品。
苏庆义:今年,预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不会明显下降,甚至会有所上升。其中,亚洲和欧洲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或将明显上升,其需求依然比较旺盛。中国企业可将稳定和开拓此类市场作为重点,以此抵消发达经济体需求的下降。
4.政府及主管部门接下来在稳外贸方面还应做好哪些工作?
霍建国:从今年国际市场变化和外部需求看,中国外贸企业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小微企业的困难会更大一些,除企业自身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外,政府的帮扶政策也不可或缺。
具体而言,一是对有订单的企业,应重点保障融资贷款方面的支持力度,可建立同订单挂钩的信贷机制。二是建立结售汇的风险担保机制,对汇率波动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市场更要推广这一机制。同时,银行不能将该机制视为利润的增长点,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三是继续对企业出国参展和拓展市场的费用提供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对重点市场的拓展要加大支持力度。四是继续改进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企业成本。五是对困难企业继续实行税收减免和延期还贷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渡难关。此外,应鼓励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卞永祖:对于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外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办事流程,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其次,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境外经济、金融、航运、市场等信息,帮助企业尽快抓住商机。再次,对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原材料采购以及组织生产等活动,对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可帮助企业提高履约能力。最后,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要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为稳外贸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郑玉鸿:一是重点加强对生产型企业自主出口的帮扶。二是加强对平台型的外贸服务机构的帮扶,如公共海外仓运营机构、海外电商平台等。三是鼓励企业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外贸出口的尝试和转型,如发展跨境电商等。四是鼓励企业打造和树立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五是鼓励各地政府打造更多地域品牌,树立行业产业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
赵广彬:疫情发生三年来,民营外贸企业逆势前行,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比为50.9%。因此,我们的进出口业务要尽可能全面开放给民营企业,同时支持民企继续投资海外,包括设立工厂、仓库、贸易中心,建立物流和电商系统等。此外,吸引海外贸易企业在中国设点,或在各地成立海外贸易企业服务基地,让他们在中国采购更加便利。
吕 越:第一,加大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对资金暂时受困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给予延期付息或无还本续贷支持,将更多有需求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纳入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范围。第二,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跨境电商进出口退货流程,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本土知名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和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对外贸企业的带动作用。第三,加快建立自贸协定公共服务平台。基于该平台整合各个自贸协定实施资源,协助外贸企业加快适应自贸协定的新规则,特别是掌握对原产地规则及其关税减让的规定,为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支撑。
苏庆义:一是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助力世界经济疫后复苏。二是进一步通过自身经济的强力恢复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IMF认为,消费者弹性上升和中国的重新放开是构成全球经济乐观前景的理由。三是应建立外贸领域的预警机制,让企业尽可能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文章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