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我国投身轰轰烈烈的全球加工制造大潮以来,“外贸尾单”在国内一直都很受消费者欢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意味着紧俏和时髦;时至今日,虽然国内产品可谓极大丰富,它依然被贴上了物美价廉的标签。
经历了时代变迁,“外贸尾单”仍“长盛不衰”,表面上看,是缘于其品质、设计风格及价格等因素经得起消费者口味转换。往深层次瞧,反而显露出我国对外贸易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仍没有抹平国内外市场产品的差距,贸易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尚任重道远。
何出此言?多年来,我国的外贸皆以两位数的增速前进,这其中,加工贸易的发展又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却未必能让国内企业在产品设计、品牌开发和营销渠道等方面获得多少积累。
不光如此,长期以来,出口商品与国内同类产品比较,一些决定品质的关键性指标要更加严格,消费者对出口产品显示出格外青睐也在情理之中。但在国内很难买到本国生产的出口产品,所谓的“外贸尾单”应需求而生。这其中,有的是国外退回不合格的残次品,有的是国内加工厂家按原单多生产的留存部分,也有的是仿制品,不一而足。
既然这样,与其让乱象继续,不如鼓励外贸企业以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为依托,抓紧推进转型这个长期战略。
在外贸形势不乐观的当下,坚守长期战略的认识显得更为重要。1~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仅增长7.1%,而今年进出口总值的增长目标被设定在10%左右。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就指出,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出口稳定增长。
这其中,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退税”为代表的措施,无疑是可见短期成效的做法。但对于外部需求不旺来说,退税除了部分弥补成本上涨的作用,促进出口的实际作用有限。而一些应急政策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继续失衡,因此,更要多加权衡。
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进入国内市场、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的攻坚之战方向却颇为一致。国内市场广阔,对时尚、高端的产品和服务不乏需求。近日,加工贸易占全国近40%的广东省就吹起了转型号角,将举办了三届的“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重新定义为“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目光直接锁定国内市场,致力在“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东莞,搭建全国加工贸易企业产品交易、产业集聚、贸易均衡发展的促进平台。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加博会”中得以突出,这无疑预示着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环境将更加规范。
沿这个趋势走下去,可以预见,“外贸尾单”这个词会随着我国的内外需平衡发展而销声匿迹。